雷达是电子、通信、光学、遥感等学科高度交叉和集成的领域,雷达科技的发展对诸多相关学科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随着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技术的发展,雷达领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2025年7月13日,第二届雷达学术前沿大会学术委员会和第四届《雷达学报》编委会共同发布的雷达领域十大前沿问题,既是对雷达领域当下技术瓶颈的精准叩问,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前瞻远望,将为雷达相关科技创新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引导。
1. 强杂波背景下的雷达弱小目标(群)检测
伴随低空经济和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低空和海洋设施安全面临巨大挑战。密集建筑带来多径反射与遮蔽效应,海杂波的非高斯、非平稳特性,使传统雷达对低空/海面小目标探测时存在误警率高、稳定性差问题,亟需构建强杂波背景下弱小目标雷达探测新范式。
2. 雷达智能感知大模型
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雷达智能感知大模型在面对干扰对抗、伪装诱饵、探测角度变化等因素时,目标识别精度严重下降。亟需构建干扰变化与物理特性之间的关联建模机制,引入物理约束的对抗训练与跨域鲁棒性迁移策略,提升模型在真实场景中的鲁棒性与适应能力。
3. 空基分布式协同探测
空中预警探测亟需实现所有异构平台在云架构下统一信息汇聚,形成一部大雷达,这需要突破协同探测、统一管控和融合处理等关键技术,从而根据任务按需进行信息推送,支撑最优作战链路生成。
4. 极少样本下智能雷达探测与识别
针对隐身无人机、高超声速等新型目标检测中标注数据稀缺且不精确的问题,现有智能算法因样本覆盖不足易导致模型退化和过拟合,丧失对变体目标的泛化能力。需发展物理模型嵌入的小样本学习技术,解决模型复杂性与数据稀缺性矛盾,实现对抗场景下未知目标可靠探测识别。
5. 复杂电磁环境雷达抗干扰
雷达通常面临着高烈度的有/无源组合式干扰复杂环境,尤其随着干扰博弈对抗技术的发展,抗干扰问题愈发突出,需不断探索复杂电磁环境雷达抗干扰的新模式新方法。
6. 雷达分辨率高效提升新机理及其理论极限
分辨率是雷达系统核心指标之一,对目标发现、区分、成像、定位和跟踪等至关重要,涉及空间、速度、极化、辐射分辨等。需不断探索新机理与方法,研究其物理基础、数学方法及工程实现技术,以突破原有理论极限,获得新质能力并探明新的理论极限。
7. 具身雷达:雷达自主智能探测新范式
雷达系统将逐渐具备类似人类认知与交互的能力,通过与环境目标的闭环交互不断学习优化反馈适应。具身雷达强调雷达与平台一体作为具身智能体,利用雷达系统敏捷性、物理平台机动性和智能认知决策能力,使其在复杂环境中进行自主感知、认知、规划和行动,从而发展面向任务的自主智能探测新范式。
8. 智能电磁调控材料的微波散射机理和雷达对抗
以电磁与信号处理理论融合为基础,剖析智能电磁调控材料在时频、极化维度的动态捷变特质,探究其对载体雷达目标特性的影响,挖掘材料动态散射规律与雷达回波特征,构建雷达对抗创新策略,为该领域技术变革奠定基础。
9. 低零功率条件下雷达探测
雷达采用降低发射信号峰值功率甚至零功率发射采用无源接收方式,如何在保持对目标的有效探测能力前提下,同时尽可能减少被电子侦察/对抗系统截获发现、测向、定位、识别的概率。
10. 雷达超线性信号处理理论与方法
雷达超线性信号处理是指,揭示实际雷达回波的非线性非高斯特性,并利用各类非线性数学理论,设计匹配回波特性的新模型、新方法,形成从波形发射到航迹生成的端到端雷达信号处理新链条,获取雷达探测增益,颠覆和超越现有线性高斯信号处理架构,即“超线性”。
本文提出的雷达领域前沿问题凝聚了第二届雷达学术前沿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第四届《雷达学报》编委会编委等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特别致谢以下专家:
第二届雷达学术前沿大会主席
郁文贤(上海交通大学)
第二届雷达学术前沿大会论坛主席(按姓氏拼音为序)
徐丰(复旦大学)
黄钰林(电子科技大学)
李永祯(国防科技大学)
仇晓兰(微波成像全国重点实验室)
孙显(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邢孟道(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杨小鹏(北京理工大学)
易伟(电子科技大学)
赵婵娟(中国航天科技八院八〇四所)
第二届雷达学术前沿大会学术委员会执行主席
杜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郁文贤(上海交通大学)
(后续按姓氏拼音为序)
徐丰(复旦大学)
杜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黄钰林(电子科技大学)
李永祯(国防科技大学)
仇晓兰(微波成像全国重点实验室)
孙显(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邢孟道(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杨小鹏(北京理工大学)
易伟(电子科技大学)
赵婵娟(中国航天科技八院八〇四所)
引用本文: 郁文贤, 徐丰, 黄钰林, 等. 2025雷达领域十大前沿问题[OL]. 雷达学报(中英文), 2025, https://radars.ac.cn/news/xuebaoxinwen/84e18e00-a321-4df1-819e-cb2023a6c5d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