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之畔,洞庭之滨,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根据中国兵工学会太赫兹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工作安排,将于2020年10月15-17日在美丽的星城—长沙召开“第五届全国太赫兹科学技术与应用学术交流会”。中国兵工学会太赫兹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是2011年经国家民政部和中国科协批准成立的太赫兹领域的全国性学会,挂靠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专委会分別于2012、2014、2016及2018年在北京、上海和成都举办了4届“全国太赫兹科学技术与应用学术交流会”,均产生重要学术影响。本届学术交流会议由中国兵工学会、国防科技大学主办,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中国兵工学会太赫兹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微系统与太赫兹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会议同时作为中国兵工学会太赫兹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
本次会议已邀请到七十多位国内太赫兹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学者作大会报告及分会场主题和特邀报告,同时还将提供近年来太赫兹领域涌现的最新、最先进的产品展示,这将是一次探讨太赫兹前沿科学和应用技术领域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展示新产品和新成果的盛会。会议期间将召开中国兵工学会太赫兹应用技术专委会第二届二次全体委员工作会议,研讨国内外太赫兹科学与应用技术发展趋势,讨论明确学会下一步的工作任务。会议期间还将召开“毫米波与太赫兹先进探测技术”青年论坛,邀请行业精英深入交流。
本次会议征文得到了全国各地、各相关单位的积极响应和踊跃投稿,论文涉及内容广泛,涵盖了太赫兹科学技术诸多领域,会议诚邀国内外电子信息技术与太赫兹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士踊跃参会,交流研讨,共同促进我国太赫兹科学技术的创新进步和繁荣发展。
一、会议时间、地点、主题
时间地点
时间:2020年10月15日-17日(10月14日全天报到)
地点:湖南长沙·世纪金源大饭店
大会主题:聚力基础前沿,引领应用发展
二、大会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兵工学会、国防科技大学
承办单位: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中国兵工学会太赫兹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微系统与太赫兹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湖南华诺星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长沙莫之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支持期刊:《国防科大学报学报》、《雷达学报》、《电波科学学报》、《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大会主席:吴一戎(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士)
大会共主席:黄培康(航天科工集团,院士)、陈定昌(航天科工集团,院士)、庄松林(上海理工大学,院士)、姚建铨(天津大学,院士)、贲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士)、吴培亨(南京大学,院士)、吕跃广(军委科技委,院士)、崔铁军(东南大学,院士)、谢维信(深圳大学,教授)、庄钊文(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程序委员会
主席:王宏强(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研究员,兵工学会太赫兹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防创新特区太赫兹主题组专家)
共主席:姚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兵工学会太赫兹专委会主任委员、国防创新特区太赫兹主题首席科学家)、李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兵工学会太赫兹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李剑敏(华东光电仪器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中国兵工学会太赫兹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委员:
中国兵工学会太赫兹应用技术专委会顾问、委员;
特邀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陈智、崔孝海、冯志红、府伟灵、宫玉彬、韩家广、金飙兵、李军、李玉同、马凯学、年夫顺、任远、王军、王维波、吴振森、杨帆、杨梓强、张雅鑫、朱亦鸣
组织委员会
主席:刘永祥(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共主席:邓彬(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教研室主任/副研究员)、于小虎(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成彬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三、大会日程安排
“第五届全国太赫兹科学技术与应用学术交流会”日程安排 | ||||||
2020年10月14日 | ||||||
8:00-22:30 | 全天报到 | |||||
2020年10月15日 | ||||||
8:30-9:00 | 大会开幕式 | |||||
9:00-18:00 | 大会 报告 | 大会报告(10个) | ||||
合影 | ||||||
茶歇、展商海报与张贴论文交流 | ||||||
18:00-19:30 | 晚宴暨优秀论文颁奖 | |||||
19:40-21:00 | 中国兵工学会太赫兹应用技术专委会第二届二次全体委员工作会议 | |||||
2020年10月16日 | ||||||
8:30-18:00 | 分会 报告 | 太赫兹 | 太赫兹 | 太赫兹波 调控与传输 | 太赫兹 | 太赫兹 |
茶歇、展商海报与张贴论文交流 | ||||||
19:00-20:30 | “毫米波与太赫兹先进探测技术”青年论坛 | |||||
2020年10月17日 | ||||||
9:00-12:00 | 参观交流、离会 |
四、特邀专家报告
(一)大会邀请报告
序号 | 专家 | 报告题目 | 单位/职称 |
1 | 吴一戎 | 太赫兹科学基础前沿 | 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院士 |
2 | 庄松林 | 太赫兹波谱技术进展与应用 | 上海理工大学/院士 |
3 | 吴培亨 | 激光诱导的太赫兹反铁磁性调控 | 南京大学/院士 |
4 | 年夫顺 | 太赫兹测试技术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工程化挑战 | 中电41所/研究员 |
5 | 常 超 | 太赫兹生物研究进展 |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
6 | 金 林 | 量子雷达的探索和思考 | 中电14所/研究员 |
7 | 史生才 | 太赫兹探测技术及天文应用 |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
8 | 宫玉彬 | 大功率太赫兹辐射及其 电磁生物效应 |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
9 | 马建国 | 室温CMOS多频段太赫兹探测器 |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 |
10 | 姚 军 | 6G新频谱太赫兹无线通信之 | 中物院电子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
(二)分会邀请报告(排名不分先后)
专家 | 报告题目 | 单位/职称 | |
1 | 曹俊诚 | 太赫兹半导体量子器件及应用 |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 |
2 | 孙玲玲 | 毫米波/太赫兹集成电路技术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
3 | 马凯学 | 硅基太赫兹技术进展及未来趋势 | 天津大学/教授 |
4 | 李玉同 | 强激光和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的强太赫兹辐射及其应用 |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5 | 冯志红 | 太赫兹二极管芯片关键技术与 应用 | 中电13所/研究员 |
6 | 任 远 | 基于超导热电子混频器与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的高分辨率相干频谱接收机 |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
7 | 崔孝海 | 太赫兹功率可溯源测量技术 |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
8 | 王 军 | 室温太赫兹焦平面探测器技术 |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
9 | 吴振森 | 复杂地球大气环境太赫兹波辐射传输特性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
10 | 张雅鑫 | 太赫兹超构调制芯片及高速直接调制通信系统 |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
11 | 韩家广 | 主动调控的太赫兹超材料及 超表面研究 | 天津大学/教授 |
12 | 杨 帆 | 基于相控电磁表面的太赫兹波束捷变天线 | 清华大学/教授 |
13 | 孙厚军 | 太赫兹前视成像探测技术 |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
14 | 李 军 | 关于太赫兹雷达技术与应用的 几点思考 | 航天科工23所/研究员 |
15 | 陈 智 | 面向6G的太赫兹通信技术与 应用 |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
16 | 王维波 | 5G/6G通信领域微波MMIC研发的若干挑战 | 中电55所/研究员 |
17 | 张存林 | 太赫兹光谱、成像、通讯的现状及趋势 |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
18 | 朱亦鸣 | 基于电子自旋的宽频相干太赫兹辐射源研究 |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 |
19 | 府伟灵 | 太赫兹无标记诊断技术在生物 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三军医大学/教授 |
20 | 董晓龙 | 空间太赫兹探测技术-地球与行星科学应用 | 中科院国家空间中心/研究员 |
21 | 朱礼国 | 太赫兹波计算鬼成像: 原理和展望 | 中物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22 | 刘伟伟 | 近红外双色飞秒激光场泵浦空气等离子体产生THz波方法研究 | 南开大学/教授 |
23 | 周 逊 | 太赫兹参量产生及探测技术 | 中物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
24 | 徐德刚 | 基于光子学原理的太赫兹辐射源及其应用 | 天津大学/教授 |
25 | 胡 旻 | 基于等离子体激元的自由电子 辐射源 |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
26 | 陈洪斌 | 中物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电真空器件研究最新进展 | 中物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
27 | 潘 攀 | 中国电科十二所的太赫兹真空 电子器件研究进展 | 中电12所/研究员 |
28 | 蒋 均 | 太赫兹固态电路技术研究进展 | 中物院微太中心/副研究员 |
29 | 吴晓君 | 基于三维拓扑绝缘体的圆偏振 太赫兹波产生与调控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
30 | 谭 为 | 自旋太赫兹源的性能提升研究 及其应用 | 中物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
31 | 张 波 | 太赫兹超外差接收及其应用 |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
32 | 王晓东 | 太赫兹BIB探测器及应用研究 | 中电50所/高工 |
33 | 吴敬波 | 太赫兹单光子探测器 | 南京大学/副教授 |
34 | 孙建东 | 场效应混频太赫兹探测器 研究进展 |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副研究员 |
35 | 谭智勇 | 太赫兹半导体光电探测技术及 应用 |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 |
36 | 王迎新 | 基于高效光-热-电转换的 太赫兹波探测 | 清华大学/副研究员 |
37 | 吕容川 | 星载太赫兹冰云探测关键技术 研究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
38 | 张栋文 | 温稠密金在太赫兹波段电导率的 理论和实验研究 |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
39 | 牟进超 | 太赫兹焦平面成像阵列技术 | 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高工 |
40 | 常胜江 | 太赫兹磁光材料特性与器件研究 | 南开大学/教授 |
41 | 江 天 | 利用超快太赫兹光谱技术探索 新型多功能性太赫兹调制器件 | 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员 |
42 | 张 岩 | 太赫兹动态超构表面器件 |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
43 | 邓光晟 | 基于液晶的太赫兹可调控超材料器件 | 合肥工业大学/副研究员 |
44 | 程 强 | 基于超材料的电磁波时空调控 | 东南大学/教授 |
45 | 文岐业 | 太赫兹宽带电磁吸收材料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
46 | 黄婉霞 | 基于二氧化钒的超材料太赫兹 调控研究进展 | 四川大学/教授 |
47 | 刘小明 | 高斯波束在毫米波与太赫兹 传播中的理论与应用 |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
48 | 王晓冰 | 太赫兹在导弹引信近程探测中的优势及发展建议 | 航天科技802所/研究员 |
49 | 李 晋 | 太赫兹视频合成孔径雷达 关键技术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
50 | 谢 巍 | 毫米波/太赫兹人体安检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 江苏亨通太赫兹技术有限公司/ |
51 | 李 超 | 太赫兹雷达目标感测与成像 | 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52 | 姚 远 | 高速率长距离太赫兹通信系统 关键技术 |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
53 | 宋瑞良 | 太赫兹通信及组网技术在6G中的应用 | 中电54所/高工 |
54 | 余显斌 | 6G 无线:太赫兹通信? | 浙江大学/研究员 |
55 | 韩 充 | Physical Layer Design to Enable 6G Terahertz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 |
56 | 王可嘉 | 太赫兹CT成像技术及应用 |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 |
57 | 吕军鸿 | 纳米液滴太赫兹(Nanodroplet THz)-溶液中生物大分子的 太赫兹动力学 |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
58 | 何明霞 | 太赫兹波的基因表达响应与纳米尺度水化层模拟计算 | 天津大学/教授 |
59 | 彭 滟 | 生物医学检测中太赫兹技术的 信噪比提升研究 |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 |
60 | 楚卫东 | THz-QCL多反馈光自混合干涉 技术研究 |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
61 | 张彩虹 | 强场太赫兹时域光谱及其应用 研究进展 | 南京大学/副教授 |
62 | 任姣姣 | 基于模型构建与数理统计的脉冲太赫兹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 长春理工大学/讲师 |
63 | 石艺蔚 | 柔性太赫兹波导的传输特性与 应用 | 复旦大学/教授 |
64 | 徐新龙 | 太赫兹发射光谱及其在光伏 材料中的应用 | 西北大学/教授 |
65 | 魏东山 | 有机小分子晶体太赫兹特征光谱解析 | 东莞理工学院/研究员 |
五、会议注册
所有参会人员请通过会议官网(http://thz2020.meeting.cos.org.cn)注册,特别注意在备注栏填写普通发票或专用发票信息,每篇文章至少1名作者注册参会。
请于2020年10月9日前通过转账方式完成注册费缴纳,转账时务必备注“太赫兹+姓名+单位简称”,报到现场领取发票。报到现场也将提供现场缴费方式,但发票于会后寄出。
会议注册费标准:2600元/人(学生1500元/人)。
单位名称 | 中国兵工学会 | 开户行 | 中国建设银行北京白石桥支行 |
纳税人 识别号 | 51100000500001499A | 账 号 | 11001028600056061412 |
地 址 | 北京市海淀区车道沟 10号院 | 电 话 | 010-68962720 |
六、联系方式
会议网站:http://thz2020.meeting.cos.org.cn
联系人:邓彬
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德雅路109号,410073
联系电话:0731-87003391,18175170648
Email: sagitdeng@163.com
联系人:成彬彬
通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银河路596号微太中心,610299
联系电话:0816-2497457,13908117893
Email: chengbinbin@mtrc.ac.cn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 中国兵工学会太赫兹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微系统与太赫兹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