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学报》第三届青年科学家论坛通知

发布日期: 2017-05-31 阅读次数: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雷达学报》第一届、第二届青年科学家论坛,分别于2015年12月和2016年8月在中科院电子所和复旦大学成功举办。为进一步促进雷达领域青年科学家的交流合作、加快毫米波和太赫兹雷达技术的突破,《雷达学报》第三届青年科学家论坛拟于2017年9月29日在深圳大学举办,具体事项如下。

一. 会议主题:毫米波和太赫兹雷达
随着毫米波和太赫兹技术的突破,毫米波和太赫兹雷达近几年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特别在民用领域有着良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市场。

二. 时间地点:2017年9月29日-30日,深圳大学

三. 主办单位:深圳市先进导航技术重点实验室、《雷达学报》编辑部
    协办单位: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雷达与信号处理系统专委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会议主席黄磊胡程朱圣棋

四. 论坛日程
    9月29日上午  特邀专家报告
    9月29日下午  青年专家报告
    9月30日上午  学术讨论、实验室参观

五. 参会要求
    论坛希望能成为一个深入交流探讨的平台,因此原则上要求参会人员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历。
    有意参会者请填写下面附件中的申请表,并于6月23日前(特殊情况可适当延迟)回复到此邮箱(radars@mail.ie.ac.cn)。
    因名额有限,会务组将在6月30日前遴选出参会人员。
    本届论坛免收会议费用,交通费、住宿费自理。

六. 联系人
    高华,010-58887063,radars@mail.ie.ac.cn

 《雷达学报》编辑部
2017年5月31日

附件申请表

附录:会议主席简介

黄磊(1975),男,博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先进导航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多维信号处理研究所的所长、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首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分别于2000年、2003年、2005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阵列信号处理、稀疏信号处理、压缩感知、频谱感知、大规模MIMO通信、雷达信号处理等;曾在美国杜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4项,深圳市和企业课题6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90多篇(SCI检索47篇),其中IEEE期刊论文30篇(IEEE Transactions论文 22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目前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编委(AE)和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编委。Email: dr.lei.huang@ieee.org, 个人主页:www.leihuang-hit.net

胡程,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所副所长;2003年7月获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9年7月获北京理工大学目标探测与识别专业博士学位,期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习近一年半。2009年9月留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新体制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差分干涉形变监测、生物探测雷达系统与信息处理技术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SCI论文近40篇,及国内外会议发表EI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近30项,受理发明专利20余项。是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担任IET International Radar Conference 2015程序委员会主席、中国电子学会第二十届青年学术年会程序委员会主席及多个国际会议(IGARSS 2015/IET 2013/IEEE ChinaSIP 2015)的分会主席;入选北京市高等教育“青年英才计划”。E-mail:hucheng.bit@gmail.com, cchchb@163.com

朱圣棋,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科技部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副主任,1984年出生于江西赣州,2010年8月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2012年6月晋升为副教授,同年12月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15年6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16年7月破格晋升为教授。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成员,中国电子学会雷达信号与系统专委会副秘书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雷达信号处理”核心成员,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骨干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雷达认知探测、成像与识别骨干成员,2011计划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陕西省质量监督局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科技委专家,2011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获国际无线电联盟URSI Young Scientists Award 青年科学家奖,2012年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提名奖,2013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在北京获国际无线电联盟URSI Young Scientists Award 青年科学家奖,2014年获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称号,2014年入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首批“华山学者”菁英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enna and Propagation的客座主编,IEEE Tencom 2013的分会主席,雷达学报期刊编委,雷达学报专题主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防973、军863、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总装预研、航空基金、航天基金、陕西省基金等科研项目。参与了国家自然科技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军“973”专题、高分专项、民“973”、军“863”项目等纵向项目,主持了高轨SAR成像雷达系统、高分三号机载挂飞系统、空空导弹杂波和干扰抑制处理系统、高速平台弹载SAR成像、弹载相控阵雷达地海面目标检测等在内的横向项目十多项。应用在航天二院、空空导弹研究院某型号,航天三院某型号,军方重点型号**武器平台,重点型号机载火控雷达中。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40余篇SCI发表在国外重要期刊,包括IEEE Trans.on GRS、IEEE Trans.on AES、IET Proc. Signal Processing、IET Proc. Radar, Sonar & Navigation、Science in China、《中国科学》和《电子学报》等期刊。申请专利30余项,其中授权20项。E-mail: zhushengqi8@163.com, sqzhu@xidian.edu.cn;个人主页:http://web.xidian.edu.cn/zsq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发布日期: 2017-05-31 阅读次数: